OA网 | English Version
金沙集团186cc成色
网站首页
金沙集团186cc成色
新闻中心
科研教学
国际交流
学习进行时
公益援助
医院管理
院务公开
党群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 金沙集团186cc成色 >> 科研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之窗 >> 党建新闻
教师节|橘井生香冠天下,桃李成蹊尽芬芳——致敬金沙眼底病外科导师
2021-09-10   

为医者,志必谦恭,行必谨慎,心怀仁爱

为师者,善良为心,奉献为本,传承为志

他们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之光

他们为莘莘学子守护成长之路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恰逢金沙集团186cc成色建校70周年

值此第37个教师节之际

回望医大眼科各位导师的行医之路、从教之旅

惟愿研究生得以启迪

将“仁爱、传承、创新”的院训赓续

剥去黑暗的挣扎

还原世界七彩的芬芳

这一篇章

走近眼底病外科的各位导师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李筱荣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驹过隙,这么多年来,李筱荣老师一直不忘自己的恩师——袁佳琴教授。求学时期“意外”成为袁佳琴教授的学生,却也因此收获了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袁佳琴教授的言传身教引领李筱荣老师在此后的人生中不断上下求索,同时他也把这种精神不断传承给自己的学生。金沙集团186cc成色,最初由林少明教授捐赠正式成立,李筱荣老师承接前辈衣钵,三十余年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多年健康光明行活动,带领金沙众多医生远赴边远地区从事医疗活动,给当地的患者送去光明,给当地的医疗带去先进的经验,目的就是把“公益、爱心、奉献精神”传承下去,造福更多的人。

      李筱荣老师从医三十余年,经历过大大小小上万台手术,但他到现在都还记得眼底外科成立之初的一位患者,那时李筱荣老师刚从新加坡学成归来,由于种种原因,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并不理想。多次诊治之后,李筱荣老师也很是自责,但是患者和家属表示非常理解和信任,甚至还在安慰医生。所以一直以来,李筱荣老师在刻苦钻研、磨练技艺的同时,也始终相信“投桃报李”,他坚持做到为患者提供最好的诊治的同时提供最关切的心理呵护。

      从2004年主持院内工作至今,李筱荣老师无论是作为医生,医院的管理者,还是博士生导师,都始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为患者争取最大的利益,为学生提供最切实的指导。李筱荣老师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和一名老师,最主要是对职业要有正确的理解,“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自己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榜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李筱荣老师时常教导学生,作为一名学生首先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明确的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奋进;其次就是要好好学习,并坚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发散思维,创新思想;最后,无论何时都要谦虚,无论是师兄师姐还是师弟师妹,都要学会多和同学们虚心学习、请教交流。同时,李筱荣老师也深知求学之路的艰辛,经常告诫学生们:“没有人的一生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遇到挫折时要更有斗志,取得成绩时却要学会谨慎。坚定意志,保持乐观阳光,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李筱荣老师为患者做检查)

    

(李筱荣老师赴加蓬慰问援非医疗队)

  

  

  

“沧桑循正道,长籍白衣名”

  

胡博杰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胡博杰老师很少提起自己选择成为一名眼科医生的初衷,但是他每每忆及促使他决定做一名眼底病外科大夫的那一晚,骄傲与幸福感不禁油然而生。他说永远也忘不了,当时还是一个小助手的自己,在跟上级医生进行一台普通手术的过程中,气液交换后视网膜一瞬间铺平的那个场景,“美极了!”是他最大的感触,“原来医学也可以是极致的美学。”从此以后,胡博杰老师带着这样的憧憬与向往,开始了他在眼底病外科这条荆棘丛生之路上的远大征程。

      穿上白大褂的那天以来,胡博杰老师始终带着“五心”面对患者,那就是细心、精心、耐心、诚心和贴心。他相信治病是一个与患者相互成就的过程:医生辨别诊断患者的疾病,治愈患者的伤痛,在此过程中,医生自身也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辩案梳理”的过程重要,“顺利结案”的能力也要当仁不让。胡博杰老师的手指并不算好看,有时候被调侃小胖手,但是他从来不在乎,就是这样一双不怎么被看好的手,在一颗强大心脏的支配下,灵活又稳定、精准而迅速地施行手术。“手术可以做得不尽善尽美,但是对患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那便是最好的。”胡博杰老师怀这样的信念,走在行医之路上,给无数患者带来了温暖与光明。

      医生与老师的双重身份在胡博杰老师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对待学生,他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他说每个人都处在终身学习的路上,所以导师应与学生“互为老师”。胡博杰老师认为,作为导师,重视学生文化专业基础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在道德准则、精神方面的指引,这就要求导师自身要端得正、做得直,他认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弥补,但错误却不可重蹈覆辙。胡博杰老师希望学生明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老师可以在学生羽翼未丰的时候,帮助遮挡风雨,但是这条路,始终要学生自己走下去。尽管研究生的临床与科研任务繁重,但是只有经历过这些洗礼,今后才能成为一名坚强的医者。所以胡博杰老师希望研究生们要学会摆正心态、积极向上,正确处理外部压力,将之化为自己向上的动力。

   

(胡博杰老师参加“博爱健康光明行”医疗队)

  

   

   

“登程明志人情重,救困扶伤爱护中”

  

韩金栋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韩金栋老师回首自己的行医之路,令他印象最深的事情发生在他刚刚独立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那一天。当天韩金栋老师要给一位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做手术,手术中发现患者存在脉络膜脱离的情况,当时韩金栋老师经验不足,怀疑患者伴有脉络膜上腔出血,韩金栋老师非常担心,恰好李筱荣教授在隔壁手术室进行手术,所以他请李筱荣教授过来帮忙处理。在李筱荣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手术顺利完成了。这件事让韩金栋老师切身体会到带教老师在医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后来他在带教青年医生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2017年底,韩金栋老师到新疆和田开展援助工作。他回忆起曾经为一名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完成手术,术后的第一天,孩子因看清妈妈的脸而露出了质朴的笑容,这台手术给孩子以及整个家庭带来了光明的希望。扶贫路上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让韩金栋老师感受到自己作为医生的价值在人民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韩金栋老师向青年医生寄语,如今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这么简单,我们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一颗有责任感、有温度的心。“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是对医学职责的真实写照,对于医学和医生来说,治愈是有时的,不是一直发生的,更多时候需要用温情去安慰患者。

      作为青年导师,韩金栋老师认为责任心是教师之本职,在执教时要对学生负责,对教师这份职业负责。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在临床和科研中,导师应该做到严谨治学,以身作则,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提供专业指导,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活力;在平时生活中,导师应该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韩金栋老师想要告诉研究生们,研究生阶段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阶段,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想要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必须自己亲身实践,希望研究生能在学习中踏实勤奋、在实践中灵活变通。

   

(韩金栋老师与患者)

    

    

    

“守护光明,忘我前行”

  

刘巨平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在刘巨平老师的眼中,“肯吃苦,多付出”是求学、行医路上的准则。回想起过去的时光,刘巨平老师尤其对自己的学生时代记忆犹新。刘巨平老师读书时,手术学习条件简陋,没有现在这么多模型和设备,只能用纱布和头发练习缝合打结,他每天晚上把自己关在练习室,打够1000个结才肯休息,这种高强度集中训练为今后做手术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他也以此激励学生:“或许不在当下,但付出一定是有回报的”。

      刘巨平老师热心公益,曾先后7次参与“光明行”、“健康快车”等活动,去到全国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地方。他深刻记得曾经到西藏进行扶贫的场景,他说,西藏环境艰苦、海拔高、高原反应强烈,即使坐着不动都缺氧。很多西藏人民支付不起做白内障的费用,视力差到只剩光感,西藏同胞们在医院门口排着大长队,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光明,病人数量远远超出预期。刘巨平老师面临严峻的身体考验,做完一台手术就吸几口氧,即使如此,他每天都手术至深夜。

      目前,刘巨平老师身处非洲,担任天津市援刚果(布)第27批医疗队的总队长。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特别身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非洲,刘巨平老师带领医疗队,上下一体凝心聚力,凭借精湛的技术成功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为当地百姓送去光明。

      身为医生,又是老师,刘巨平老师认为二者不分家。作为临床医生和导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前提是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应当将医德放在首位,然后再踏踏实实地提高专业能力。刘巨平老师想对研究生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导师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起到的是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具有创新思维,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刘巨平老师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同,望研究生们在发扬新时代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能够树立医德医风,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科研素养,成就伟大事业。”

异国他乡思亲,

新冠流疫横行。

谁敢逆行出征? 

看我援外医生。

                                 ——刘巨平《六字令 援非》

   

(刘巨平老师赴西藏隆子县“光明行”)

    

  

(刘巨平老师援助刚果(布))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邵彦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天医人,邵彦老师的求学、从医之路与天医、医大眼科医院密不可分。谈及其中的故事,邵彦老师似乎有着数不清的回忆,而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导师李筱荣教授出门诊时的场景——李筱荣教授总是在详细与患者讲解病情之后,将病历资料展平,一张张对齐后交还给患者。这样的细节让邵彦老师感受到了导师的细致和认真,也影响了她今后对待患者的态度。

      在邵彦老师眼中,从医之路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这种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上;成为一名医生意味着责任和付出,责任心的背后体现着医者仁心,从医之路艰辛,虽然有时可能超负荷工作,但想到能为病人减轻痛苦,邵彦老师便有了更多的动力,同时也能收获十足的快乐和认同感。在参与新疆扶贫的过程中,邵彦老师接触到了许多质朴而充满感恩之心的患者,其中有一位老奶奶,在白内障手术之后不住地行礼,虽然两人语言不通,但她感受到了患者由衷的感激,这种时候邵彦老师便觉得自己付出的每一分心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相长,这是邵彦老师在教学中获得的感悟。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互相促进。导师与学生每一次对于临床和科研问题的讨论、对论文的批改都是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一名青年导师,邵彦老师希望研究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阅读课题相关文献,多思考分析课题的意义和可行性,同时应该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不急功近利、轻言放弃;对待课题要有主线思维,有所取舍,选择最重要最有意义的。

      邵彦老师认为科研的过程中也能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她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在最开始的课题中,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已有的报道相反,十分苦恼,为解决这个问题查阅了大量文献,后来从其他学科领域获得了启发。邵彦老师有感而发,在科学中,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可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邵彦老师想借这一例子告诉研究生,对待实验结果,应该客观理解,不过喜也不过悲,不急于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就否定自己,结果的差异也可能为研究开启另一扇窗。

   

(邵彦老师工作剪影)

  

  

相关链接:

科室介绍:/ksdh/ydbw/index.shtml

导师介绍:/kyjx/jysjy/dsfc/index.shtml

  

  

  

供稿:研究生党支部

 
金沙集团186cc成色信访举报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251号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产业区榕苑路1号 邮编:300384
联系电话:022-86428810、022-86428718
网站备案号:津ICP备 津教备
本网站由中国·金沙集团-WWW.186cc.COM|成色股份公司-BinG百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津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