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守护光明
传承桃李芬芳
创新续写华章
着一身白衣,他们是给患者送光明的医者
立三尺讲台,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冠导师之名,他们是为学生指方向的灯塔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恰逢金沙集团186cc成色建校70周年
值此第37个教师节之际
回望医大眼科各位导师的行医之路、从教之旅
惟愿研究生得以启迪
将“仁爱、传承、创新”的院训赓续
当一束光经过泪膜和角膜的折射
美好世界开始被看见
这一篇章
走近屈光与角膜病科的各位导师
“她就是天使!”
赵少贞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佳琴教授对于赵少贞老师影响最深的,是她对待患者的态度——内心深处对患者的尊重和敬畏、爱心和耐心。赵少贞老师说,袁佳琴教授对于自我的要求,对于医生仪容和着装的要求,几乎是过分完美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患者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敬畏袁佳琴教授,她才成为了患者的天使。
赵少贞老师硕士期间每周四上午骑自行车从金沙集团186cc成色宿舍到金沙集团186cc成色总医院跟随导师袁佳琴教授出门诊。有一次,她的自行车轮胎被扎破了,导致迟到15分钟。她原本以为,这个意外的理由足够充分。没想到,袁佳琴教授严厉地说:“医生出门诊是不可以迟到的,患者可能五六点钟就来等着了,医生怎么能够迟到呢?你不能紧卡着时间才出门,你要把自行车带被扎的时间预留出来!”赵少贞老师顿时愣了一下,她当时不得其解。事后,赵少贞老师反省自己,她意识到,作为医生要有危机意识,要把可能出现意外的时间预留出来,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宁可压缩时间、委屈自己,也要把患者始终放在第一位。这一时间概念让赵少贞老师铭记在心,也成了她30多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每天早上7点钟到达医院是她不变的习惯。
从2007年到2013年,赵少贞老师每年都会到云南怒江开展扶贫公益手术;后来陆续去过湖北、西藏、新疆等贫困地区,也曾受国家卫健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派遣赴朝鲜平壤。赵少贞老师说,深入基层,更加理解去到最基层进行扶贫的必要性,很多贫困地区基本医疗资源确实得不到保障,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去帮助当地的老百姓和基层医生,能真切地感觉到作为医生的价值所在、内心升华。当患者重新看清世界,流露出淳朴的眼神,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感激,那一刻,赵少贞老师为之动容。在行医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团结的力量和发挥聪明才智的头脑,有时候在医疗车上突然停电了,为了保证患者眼部安危,人工举起手电筒打着光也要把手术完成。开展一次次扶贫手术,所做的工作是有限的,经常是一小段时间帮助一少部分人,因此,我们医院也接收来自贫困地区的进修医生,帮助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赵少贞老师说,大学医院的医生兼任医生和老师双重身份,传道授业,教授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带教进修医生、年轻医生,培养学生成为医生和老师,教学的过程,老师要毫无保留地教授,学生应诚恳勤奋地学习,教学相长,双方会互相促进、共同提升。赵少贞老师认为,医生和教师是对思想境界要求非常高的职业,十分注重道德水准和意识境界,不可拿金钱来衡量。导师,面对一个或几个学生,是对老师更高一个层面的要求。赵少贞老师分享经验,她希望金沙年轻导师快速加强自身知识、技术的掌握和提升,多多跟学生交流,从而更好地进步。
在学生心目中,赵少贞老师也是他们的天使。赵少贞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意识和英语能力。赵少贞老师常说,创新思维的建立离不开大量文献的积累,沟通讨论碰撞必能擦出思维的火花,做不同种类事情有助于开拓想法触类旁通。当学生面临心灵的困惑、未知的选择,赵少贞老师也总能给予温暖的帮助、正确的指引。
(赵少贞老师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开展公益扶贫手术)
(赵少贞老师带教朝鲜进修医生)
(赵少贞老师与学生们)
“人生不是一支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举着的火炬,我们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辉灿烂,然后才把它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肖伯纳”
魏瑞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魏瑞华老师的眼中,导师袁佳琴教授是一位严谨治学、朴素高尚、和蔼近人的老师和医者。袁佳琴教授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眼科专家,她从医执教72年,几乎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她热爱的眼科事业。袁佳琴教授以她的医者大爱和奉献担当的个人魅力,深深影响着魏瑞华老师。
二十多年过去了,魏瑞华老师还记得那个清晨,还是住院医生的她在走廊遇到年近90岁的袁佳琴教授,她正在轻轻地、一丝不苟地用手帕擦拭绿植上的灰尘,亲切爱护着医院内的一草一木。随后她起身仔细整理衣衫,走进病房用饱满的热情开始临床工作。那一刻,袁佳琴教授在晨光下庄重沉稳严谨和蔼的医者形象永远印刻在魏瑞华老师心中。“不穿短裙、不留长指甲、不披头散发”是袁佳琴教授对学生的要求;“尊重自己、尊重患者、认真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是袁佳琴教授对青年医生的嘱托;“爱院如家,一生致力于眼科事业”是袁佳琴教授一生的写照。魏瑞华老师独立开展临床带教之后,也将这种职业精神传递给学生。
袁佳琴教授热心公益事业,在了解到中国眼科医学技术人才的地区差异之后,20世纪70年代,她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帮扶工作。13年期间,她开展了多场培训班,并协助成立了宁夏眼科中心。曾有记者形容袁佳琴教授为“光明使者”。这一点也深深感染着魏瑞华老师,工作后她也循着袁佳琴教授的足迹,组建医疗团队,将“光明”播散到甘肃天水,自2014年至今协助天水四院成立眼科,并培养眼科人才。
魏瑞华老师希望像袁佳琴教授一样做一支火炬,将“敬佑生命、守护光明、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在金沙集团186cc成色一代代传承。
(魏瑞华老师在云南、甘肃等地参与公益扶贫项目)
(魏瑞华老师与学生们)
“医者仁心,师者传承”——给予帮助,让人生更有意义
黄悦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黄悦老师对于行医之路的感悟是,越做医生,越觉得能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黄悦老师认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是要去领悟一些事情,二是要去帮助别人,不管什么工作,其实都是在帮助别人,而医生和教师这两个职业,是产生影响力最大的。身为医生会非常直接地帮助到别人,包括心灵上的安慰,对那些身患疾病的人来说,可能医生的几句话,某个行为,就会让患者感到很温暖。
黄悦老师深刻记得某一年大年初二到云南进行扶贫的场景。她说,你没去的话就不会知道那个地方有多穷,你不知道那里的人渴望的新生是什么,去过之后,你会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足,会产生帮多少都觉得不知道该如何使劲的感觉。但是,黄悦老师说,我们能做一点儿就是一点儿,能帮一点就是一点!大山里的人们,衣服都是捐赠的,可能五岁的姐姐就背着一个两岁的妹妹;很多老人牙齿坏了没有办法去治疗;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和无法想象的贫困,很多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大问题,比如温饱、医疗,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难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我们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使得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胜利,对他们都是非常有益的。
身为医生,又是老师,黄悦老师认为两者不分家,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医者,每个人也都是老师。医生帮助患者,教师帮助学生,不同形式的帮助,都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黄悦老师认为,作为临床医生同时也是导师,在教会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应教会他们人生的道理。首先应当提升自己,净化心灵,完成自己的专业修行;然后作为一个引导者,努力帮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并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最后让学生在未来也能成为引导者,这就是传承的意义,也做老师的目的。
黄悦老师想对研究生说,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每天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按部就班,饱含智慧与欢乐地去做事情。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当你乐观地去看待每件事情,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件事情,就一定有所收获。当你心态很平和、很乐观,你的创造性思维也会随之而来,很多时候说压力是一种动力,而快乐、激情也是一种动力,带着快乐与激情去做事情要比受着压力要好得多。
(黄悦老师开展义诊咨询)
(黄悦老师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参与公益扶贫项目)
“每次想到导师的话,就觉得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杨瑞波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回忆起与导师赵少贞教授相处的点点滴滴,有两件事情让杨瑞波老师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杨瑞波老师尚为主治医生时,有一段时间在超乳手术方面遭遇了瓶颈,虽然她手法很稳,但是撕囊到12点附近时总会紧张。发现了杨瑞波老师的困境,导师赵少贞教授说:“别担心,12点位是所有人都面临过的瓶颈,注意提前倒手,注意使用向心力,一定没问题的!”就是这么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杨瑞波老师豁然开朗,从此她放下了思想包袱,成功突破了手术瓶颈。
与赵少贞教授一起去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开展白内障手术帮扶时,杨瑞波老师与赵少贞教授分别独立在不同的手术室开展白内障手术。由于当地患者白内障程度较重,手术设备简陋,手术难度非常大,杨瑞波老师当时内心十分焦急。手术中途,赵少贞教授来到杨瑞波老师所在的手术室,对她说:“别着急,慢慢来,这里的条件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还是那么一句轻轻的抚慰,给予了杨瑞波老师极大的鼓舞。当杨瑞波老师耐下心性、小心翼翼地顺利完成所有手术后,当她看到一位位患者重见光明露出明媚笑容后,她感觉到无论是内心,还是手术技术,都得到了升华。
杨瑞波老师说,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导师赵少贞教授总是能感同身受地、恰逢其时地,用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感悟帮她走出来。每次想到导师的话,她就觉得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作为年轻导师,杨瑞波老师说:“每个时代的研究生有每个时代的烙印,90后们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头脑更灵活,这是优势所在,希望金沙研究生笃行脚踏实地,做到知行合一,避免眼高手低,从小事做起,成就伟大事业。”
相关链接:
科室介绍:/ksdh/qgjm/index.shtml
导师介绍:/kyjx/jysjy/dsfc/index.shtml
供稿:研究生党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