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守护光明
传承桃李芬芳
创新续写华章
着一身白衣,他们是给患者送光明的医者
立三尺讲台,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冠导师之名,他们是为学生指方向的灯塔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恰逢金沙集团186cc成色建校70周年
值此第37个教师节之际
回望医大眼科各位导师的行医之路、从教之旅
惟愿研究生得以启迪
将“仁爱、传承、创新”的院训赓续
守护葡萄膜
“炎”出必行
相伴光明
这一篇章
走近葡萄膜炎与免疫眼科的导师
“接过一束光,点燃更多的星火”
张晓敏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谈及从医路上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张晓敏老师感叹道,袁佳琴教授在眼科学领域躬耕毕生,在本该退休安享晚年的时候仍然坚持出诊带教,致力于眼科事业发展,她一心为事业奉献的精神鼓舞着每个人。张晓敏老师始终把袁佳琴教授孜孜不倦、不求回报的精神怀揣在心,作为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力量源泉、领航明灯,并用实际行动实现着“仁爱、传承、创新”。
作为一名医生,张晓敏老师一直把“仁爱”二字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葡萄膜炎与免疫眼科,有不少患者不约而同从外地赶来,常常因为加号较多导致门诊延长时间。张晓敏老师对每一位患者都认真负责、耐心沟通,其和蔼耐心的态度和精湛的医术深得患者信任和好评。儿童葡萄膜炎是最难治疗的葡萄膜炎类型,有的家长辗转全国各地为孩子看病,最后选择在张晓敏老师门诊上长期治疗,感叹以后要让孩子报考天津的大学,因为眼睛是天津人民给治好的,以后就要扎根天津,为天津做贡献。曾有外地农民工来看病,看到患者经济窘迫,张晓敏老师拿出自己的1000元委托学生给患者,帮患者解除燃眉之急。张晓敏老师也时常教导学生要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做到换位思考,理解并安抚患者焦急的就医心情,尽心尽力为患者做好服务。张晓敏老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不论做临床还是基础研究,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应该保持不断求知、不断学习的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终极奋斗目标是为了解决患者的病痛,为医学的整体进步尽一己之力。
自建院以来,医大眼科人就在创始人袁佳琴教授的带领下坚持公益事业,支援偏远地区的医疗建设,将光明之火传递到偏远地区,照亮、温暖更多的人。张晓敏老师回忆起参与甘肃扶贫项目的日子,亲身体验到当地医疗条件的艰苦和医疗水平的不足,感慨万分:“通过扶贫项目,我们帮助当地患者缓解病痛,重获光明。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与当地医生进行学习交流和技术指导,将我们先进的医疗理念和丰富的经验传授给当地医生。这些年,金沙积极响应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战略方针,医院每位员工都希望以己微薄之力,为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和百姓的眼部健康做出贡献,‘传承’光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张晓敏老师认为,教师是一个意义丰富的角色,也肩负浓厚的“传承”责任。传行医之道、做人之道;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解学习之惑、生活之惑。作为一名教师,她希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相教。她严格要求自己,从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待患者的态度等等各个细节上为学生们做好示范,同时尽心帮助学生们解决研究课题和专业知识上的问题。在谈及指导学生的方法时,张晓敏老师强调了学生自我驱动力的激发,她说,“技能也许能培养,但‘自驱力’往往很难培养。遇到问题,应当自己静下心来研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而不应被动盲目的等待与拖延,更不该抱怨或者轻易放弃。”
谈及多年来对科研工作的感悟和对学生的嘱托时,张晓敏老师说:“科学研究重在创新,但这也是一个贵在坚持、持续探索方可成功的过程,‘万事开头难’不无道理,失败是常有的事。也许很多人都有1%的天分,但同时,很多人也缺少勤奋与努力,所以自我驱动力的激发格外重要。学生时代美好而短暂,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可贵的成长经历。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求知,未来定会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张晓敏老师参与扶贫项目)
(张晓敏老师在门诊带教学生)
相关链接:
科室介绍:/ksdh/ptmy/index.shtml
导师介绍:/kyjx/jysjy/dsfc/index.shtml
供稿:研究生党支部
|